從產房到客廳 她們在孤獨裡學會當母親

這是世界日報與 USC Annenberg Center for Health Journalism 合作完成的

「2025 Impact Fund for Reporting on Health Equity and Health Systems」專案之一。

歷時五個月的採訪,記錄南加州華人新手媽媽們在生育與產後的真實經歷。

本文聚焦醫療、托育與心理健康等普遍挑戰,呈現她們在現實壓力下摸索與堅持的故事。

王莉莉(化名)懷著七個多月的身孕,在深夜與丈夫翻越美墨邊境的山谷時,她以為那已是人生最艱難的時刻。幾個月後,在南加州的產房裡,她卻迎來另一場考驗——麻醉醫生因臨近下班拒絕施打麻醉,她只能在完全清醒的狀態下忍受分娩的劇痛。

然而,這只是漫長挑戰的開始。抵達美國後,她對醫療體系的陌生、對語言的無力,與漫長的育兒日常交織成一種無形的壓力。沒有親友,也負擔不起托育,長期的孤立與壓力讓她幾乎忘了自己曾經的樣子。

儘管王莉莉作為無證移民的身分特殊,她的經歷在南加州卻並不罕見。從醫療的不確定、昂貴的育兒支出,到缺乏支援的家庭環境與心理壓力,這些挑戰以不同形式出現在許多華人新手母親的生活裡——無論是剛抵美的移民,還是已在此安家的中產家庭。

閱讀全文

經濟、身分與文化困境

華人媽媽在制度中夾縫求生

延續第一篇對南加華人母親生育現實的關注,本篇走向更深的陰影:

那些不被看見的母親在身分、文化與制度的夾縫裡,仍努力尋求出路。

孕20周時,黃珍(化名)的世界在超音波螢幕前崩塌。從醫生口中得知,胎兒有嚴重染色體異常,黃珍必須在悲痛與現實之間做出抉擇——終止懷孕。

在美國,第二或第三孕期的墮胎手術並不容易。許多醫院因宗教信仰或政策限制拒絕執行,加州雖允許24周前的合法程序,但仍需多重醫師評估與轉介。當她抵達專門的診所時,門外的抗議者高喊「殺人犯」。

手術後,她經歷與產後母親相同的生理變化:脹奶、荷爾蒙波動、失眠,但卻找不到適合的支持。目前相關醫療與心理支持多聚焦早期流產或順產母親,對在中後期失去胎兒的孕婦,制度與研究似乎沒有留下位置。

這樣的缺口並非孤立存在。從經濟門檻被卡到移民身分不穩定,再到語言與文化難以被理解,許多華人新手媽媽們都在相似的縫隙中掙扎。

閱讀全文